《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
如此一来,为了避免死掉就只能不要成为弱者,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竞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我们不再按照传统的方式在耕种,而是在接受西方观念之后、主要依靠西方的现代技术比如化肥等来耕种。
此后,萧先生又在1995年出版的与许苏民教授合著的《明清启蒙学术流变》一书中对此做了更为系统、完整的论述,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西方人的观念中,上帝是我们生命的根源,父母虽然生我、养我,但是不能把他们看成是生命的根源。所以,以此来看,我们今天的综合、创造才有其价值与意义。中国是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有两个面向世界的承诺:第一是决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第二是决不对没有核武器的国家使用核武器。第二,由于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独特的理论价值与理论特色,所以,其本身具有不尽同于西方的而又具有某种普遍性的、超越特定时空从而具有永久性的价值意义的成分。
他那本书的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讲到这种纵向民主制的文化根源,仅仅描述了现状。如果中国彻底实行个人主义,就完全丧失价值依凭,每个人将会沦为丧失根源的存在。在历史上,从义理上解释《春秋公羊传》的著作,在两汉时期曾产生过两部名著,一是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著《春秋繁露》,一是东汉末年何休著《公羊何氏解诂》。
龚自珍因卒于鸦片战争发生的次年,对于西方势力东来后出现的剧变未能有更多的认识。如此立论,公羊学说必然失去其活力,陷于偏枯贫乏的境地。赵氏认为: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有笔有削,以寓其拨乱之权,与述而不作者事异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任何人都不允许有违背于专制王权统一政教的行为。
他意识到《公羊传》重视《春秋经》的义,这点应予肯定,但他不用阐发微言大义的方法,而是希冀通过文献学归纳属辞比事的方法,来推求《春秋经》之旨,这就未能找到探索这门学问的正途。并且他断言封建统治已到了衰世无疑: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
张江的论述体现出当代中国学人的创新热情和担当精神,他针对百余年来西方文化界对历史阐释运用的大量成果进行反思和批判,肯定了许多学者所具有的惊人想像力和创造力,同时严肃地指出其本质性的严重缺陷:引导20世纪西方主流阐释学,构建起以反理性、反基础、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为总基调,走上一条极端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道路(29)。这就有力地证明:庄氏的公羊学著作是以董仲舒、何休的学说为根本出发点,利用公羊学来宣扬王权神授、天人合一、君臣名分不可逾越的观点。(27)杨向奎:《绎史斋学术文集》,第351页。二,唯《公羊传》得孔子真传,其后董仲舒对阐扬孔子学说立了大功。
在清代学术史上,武进庄存与于乾隆末年著成《春秋正辞》一书,乃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26)廖平尊今抑古的观点直接影响了康有为,使他完全转向今文学,随之又著书立说。何休注:河阳,冬,言狩获麟。庄存与还著有《春秋要旨》⑦,强调对《春秋》的理解不能执一,应该知权。
而隐、庄、闵、僖四君元年,都仅书元年,春王正月,不书即位。陈立舍弃了公羊学张三世通三统的大义,根本不理解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而把自已疏解的目标集中在错综异例和异辞上。
这些论述表明了刘逢禄的深刻洞察力,堪称继绝起废,而且强调这是被埋没的儒学正统,大大提高了公羊学说的地位。(25)一部是立意于破,通过攻击长期高踞于庙堂之上的古文经学,而否定恪守古训、因循守旧的传统观念。
故《春秋》以元之气,正天之端。他对公羊学说尤感兴趣的是政治性和解释性二者,而对变革进化则少有措意。在《尊隐》这篇著名政论中,他巧妙地运用象征和隐喻手法,以三世说来描绘专制统治的濒于灭亡。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刊行了他所著《新学伪经考》(23)。故此,他又强调唯《公羊传》最知《春秋》的义旨,《左》、《穀》二家则谈不上掌握圣人制作之精意⑨。从隐公元年春王正月至哀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见于《春秋》中十一条记载,赵汸认为:鲁桓、文、宣、成、襄、昭、哀七个国君,都是第一年嗣子继位,逾年正月朔日,乃先谒庙,以明继祖,还就阼阶之位,见百官,以正君臣。
(20)杨向奎:《清代的今文经学》,见《绎史斋学术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1页。其主要原因是,廖平对公羊学说只是作纯学术的研究,没有继承清中叶以来进步今文学家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传统。
其著《孔子改制考》及《春秋董氏学》,则发凡起例,诏吾侪分纂焉。孔子的这些主张都为后来古文经学派所发扬,形成实事求是、广搜材料、严密考证的学风。
(28)张江:《公共阐释论纲》,《学术研究》,2017年第6期。(23)据梁启超所说,先生著《新学伪经考》方成,吾侪分任校雠。
当庄氏从事著述的时期,封建国家仍保持着其外表的强盛,统治局面仍保持相对稳定,社会矛盾仍暂时被掩盖着,无怪乎庄存与要唱出君父忧勤,臣子安乐的颂词。而在此时,清朝统治恰恰由盛转衰,这一重视变革、以经议政的今文经学派的复兴,正与社会矛盾的展开相激荡,与时代潮流相合拍,因而登上学术舞台的中心,成为时代思想的主流。《春秋》为百王之法,岂为一人一事而设哉!《春秋》为一部政治书,孔子以褒贬书法寄托了自已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等于为后代治国者确立了根本大法。《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叙》一文就是其学术宣言书,集中论述三大紧密联系的问题:一,认为《春秋》集中体现了孔子治天下的精义,《春秋》者五经之筅钥也,拨乱反正莫近《春秋》。
近年来这一学科建设取得的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是张江连续著文论述公共阐释与强制阐释(28)两个对立概念。晚清公羊学说双轨演进迥然不同的两种阐释路数,恰恰一正一反,证明自庄存与至康有为等学者之所以能对公羊学义理大力推进、演出有声有色的场面,就在于符合公共阐释的诸多特征和要领。
首先,说明在考证学极盛的风气下,已经孕育着它的对立物——重视观点辨析、重视哲理探索学术路数的出现。书春三月皆有王,存三统也。
二、双轨并进各守家法,社会效果相去天壤 (一)嘉道时期的演进趋势 庄存与的学术影响了其从子述祖,孙绶甲,外孙宋翔凤、刘逢禄,他们皆喜谈公羊学说,并形成清代著名的常州学派,刘逢禄尤能传其学。对公羊变易历史哲学的改造和运用,使魏源开始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对比中国封建主义已经显示出其先进性。
陈立(1809-1869),字卓人,著有《公羊义疏》七十六卷。陈立不明白公羊学的精髓在于变,用变易的观点看待社会、制度等等的演变,故此他对升平太平诸义,均停留在字面的理解,拘泥刻板之甚。这些论述都有力地启发后人深刻地去理解公羊学说的政治性特点。所以他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大声疾呼了解外国,在《海国图志》一书中大力介绍西方地理、历史、政体、科技知识,成为近代倡导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人物。
他把折中、弥缝作为自己著作的出发点,害怕按汉代公羊学者的解释而与《左传》《穀梁》造成分歧,落下被人指责的把柄,故有如下一段评论:方东汉时,帝者号称以经术治天下,而博士弟子因端献谀,妄言西狩获麟,是庶姓刘季之瑞,圣人应符,为汉制作,黜周,王鲁,以《春秋》当新王云云之说,皆绝不见本传。注释: ①《春秋属辞》自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类,第一五八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年本。
而对中国本土历史阐释学的内涵和特色作深入的发掘,定将能为建构当代中国历史阐释学学科体系提供重要助力。(19)《龚自珍合集》第一辑《尊隐》,第87-88页。
这样,庄存与就把在儒学演进历程中千余年所失落的公羊学说之微言大义,重新拾起,并且予以推进,因而引起清代有识见的学者的重视,所以庄存与当之无愧地是封建社会后期公羊学复兴之开创者。拨乱启治,渐于升平,十二有象,太平以成。